我的资料
我的订单
  购物车 (0)  
亲,您的购物车空空的哟~
去购物车结算
   
查看手机网站
.
 

无论你信不信佛,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这部佛经已经讲透彻了

文章附图

导读:本章是中国佛教史系列的第八十八章,本章所要阐述的是西晋时期帛法祖所译的《佛般泥洹经》,这是现存的最早一批“涅槃类”的经书。注意,在帛法祖之前,支娄迦谶等人也曾译出涅槃类的经典,但那些经典都已经失传了。现存的最早的一批经书当以帛法祖、法显等人的译本为主,同时还有北凉昙无谶译出的《大般涅槃经》等,本章主要讨论的是《佛般泥洹经》的内容。当然,以一章的内容去阐述这部经典,未免有蜻蜓点水、隔靴搔痒之感,故而本章的侧重点在于“佛教生死观”。

能力有限,水平一般,希望能够与各位读者共同完成这部中国佛教史,南无阿弥陀佛!

无论你信不信佛,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这部佛经已经讲透彻了

中国佛教史系列

水陆法会必备的经典,佛陀临终的最后言教

一说到佛教,就不可避免地提到生死,因为佛教的**目的就是解脱生死,无论你信不信佛,这总是一个**问题。无论我们对于佛的涅槃是如何定义的,也总离不开一个“死”字,即便佛教的义理是坚决反对将涅槃等同于死或者是长生的。佛陀的涅槃毫无疑问是佛陀最后一次说法,而且是通向圆满的一次言教,是以身作则的完美的言教。

我们今天讲到佛的涅槃,一般都会想到《大般涅槃经》这部经典,它是涅槃学的集大成者。但实际上,中国本土佛教最早流行的涅槃学著作是小乘的经典,也就是今天所要介绍的《佛般泥洹经》,它的翻译者是西晋时期的高僧帛法祖。

无论你信不信佛,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这部佛经已经讲透彻了


《佛般泥洹经》这部经典是《长阿含经·游行经》的同本异译,与高僧法显译出的两卷本的《大般涅槃经》是一样的,注意,这里的《大般涅槃经》仍旧是小乘的经典。我们现在熟知的大乘的《大般涅槃经》是北凉时期的高僧昙无谶译出的文本,经过当时的僧众与法显所译出的六卷本的《大般涅槃经》合订而成。

为了区分一下这两类经典,我们一般将小乘的称为“泥洹经”,大乘的称为“涅槃经”,其中法显大师译出了两卷本(或三卷本)以及六卷本的《大般涅槃经》(偏大乘)两类,我们都将小乘内容的称之为“泥洹经”,也就是与《长阿含经·游行经》是同本异译的。

无论你信不信佛,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这部佛经已经讲透彻了


由于涅槃类的经典是佛陀临终时的言教,因而在中国佛教界历来受到重视,当然,这里指的是西晋以后的中国佛教界。在汉末三国时期,也有很多高僧译出了涅槃类的经典,但无一例外都失传了。比如,东汉高僧支娄迦谶、魏国高僧安法贤以及吴国高僧支谦等人,都分别译出了涅槃类的著作,但这些经典由于战乱的缘故都失传了。

西晋虽然只有短短的50余年,但却迎来了短暂的“太康盛世”,这期间的一二十年和平使得人口数量增长到了3500万左右。中国的老百姓一直以来都是如此,只要有那么短暂的数十年的和平生活,人口以及经济水平马上就能迅速恢复。

无论你信不信佛,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这部佛经已经讲透彻了


客观上的原因导致了佛教的逐渐兴盛,佛教的义理开始迅速地发展,在这期间形成了“涅槃学”的萌芽。佛教徒对于涅槃学的重视程度很高,这一点体现在中国民间最普及的“水陆法会”上,当然,这个法会最早是由梁武帝倡导的。《水陆道场法轮宝忏》卷第二云:“一心奉请《佛般泥洹经》及《大般涅槃经》、《佛说方等泥洹经》拜请。”

所以,佛弟子只要是在百年之后以佛教仪式安葬的,都必定会用到《佛般泥洹经》,这是所有水陆道场忏悔仪式的固定文本。即便是你从未听说、了解过这部经典,你在日后也可能会接触到它,因为它实际上与《长阿含经·游行经》的内容是一样的。

无论你信不信佛,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这部佛经已经讲透彻了


以小向大的**桥梁,佛弟子必读的伟大经典

说到《长阿含经》之类的“阿含类”经典,很多读者的脑子里**个蹦出来的词汇,基本上都是“小乘”。但是,实际上将“阿含类”等同于“小乘”是不对的,因为《长阿含经》是法藏部的经典,法藏部基本上属于部派佛教的末期了。关于这个问题呢,很多读者会有各种各样的看法,比如“显隐说”、“一乘说”等等。

什么意思呢?这些读者采用的是大乘祖师的看法,认为小乘、大乘、密乘本是一乘,它们都是同时出现的,只不过有显有隐而已。按照主流的说法呢,就是“三乘说”是世俗谛,“一乘说”是胜义谛,后者才是了义的真谛。

无论你信不信佛,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这部佛经已经讲透彻了


那么,笔者要首先说明一个立场或者说角度,那就是暂时不讨论“三乘”还是“一乘”的问题,本章站在“世俗谛”的角度去阐述大乘与小乘的发展过程。换句话说,先不讨论“心”怎么样,我们先谈论“眼见”的东西,那就是以一般的历史学家的考证为证据。

佛教的判教理论非常复杂,在唐朝唯识宗与天台宗之间爆发了激烈的矛盾,数以千万字计的文献都谈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我们要是讨论这个问题的话,那么就没完没了了。《长阿含经》虽然是“四阿含”中的一部,但是,这部经书中已经出现了大乘的萌芽,也就是说,这部经书是以小向大的桥梁。

无论你信不信佛,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这部佛经已经讲透彻了


在玄奘大师的《大唐西域记》中,曾经描述了“原始大乘”这种奇特的教派,也就是说它是介于小乘和大乘之间的。而实际上,唯识宗的判教理论是“三乘说”的,他们认为“三乘说”是了义,当然,这是他们的看法。

我们阅读过“阿含类”的经典的话,其实不难发现其中的大乘的影子,一些重要的大乘概念都在其中出现过多次。比如“菩萨”、“六度”、“定光如来”、“方等大乘”、“如来藏”、“无量诸佛”、“四无畏”等等,都在阿含类的经典中出现过,我们可以援引一些经文来证明。

无论你信不信佛,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这部佛经已经讲透彻了


  • “当于尔时,有佛出世,名为弥勒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具足。”(《长阿含经》)

  • “犹如我今已成如來、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中阿含经》)

  • “尔时,弥勒菩萨白世尊言:“菩萨摩诃萨成就几法,而行檀波罗蜜,具足六波罗蜜,疾成无上正真之道?”(《增一阿含经》)

  • “五学力、十种如来力。何等为五学力?谓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杂阿含经》)

无论你信不信佛,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这部佛经已经讲透彻了


这类概念在“阿含类”的经典中层出不穷,它们不仅是由小向大的桥梁,更是佛弟子必读的经典。

无神无鬼的纯粹描述,却***佛教生死观

以《佛般泥洹经》以及“四阿含”为代表的“阿含类”的经典,它们**的一个特点就是纯粹,虽然其中也有不少的怪异现象的描述,但这些描述几乎可以被忽略。为什么这么讲?假设我们去读后期的《大般涅槃经》、《妙法莲华经》以及《大方广佛华严经》等大乘著作时,就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这两者之间的巨大差距。

尤其是在《妙法莲华经》中,各种各样的感应以及各种各样的天人、菩萨、罗汉等等层出不穷,它们无一例外都有着强烈的佛教神学色彩的。而在“阿含类”的经典中,我们几乎见不到如此夸张瑰丽的描绘,也几乎见不到关于无量诸佛菩萨的法力的描绘。

无论你信不信佛,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这部佛经已经讲透彻了


甚至,在《佛般泥洹经》中,佛陀离世的过程也被写实地记录了下来,痢疾、背痛、衰弱等等作为人类老年应该存在的状态,都在佛陀的身上体现地淋漓尽致。这种极为写实的描绘,对于阅读佛经的佛弟子来说,冲击力是**的,收获也是最多的。

毫不客气地讲,虽然大乘贬斥小乘为“焦芽败种”,但在《佛般泥洹经》与《大般涅槃经》的对比中,笔者还是要将前者的位置放在更高的位置。因为,前者是***佛教生死观的涅槃类的经典,也是最原汁原味的佛教义理的著作,笔者认为,以这样的态度和立场去入门是**的。

无论你信不信佛,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这部佛经已经讲透彻了


“我所说法,中外备悉。佛为法师,无所遗忘。所当施行,自足可知。我亦已老,年且八十。形如故车,无牢无强。”佛在《佛般泥洹经》中这样对阿难尊者说道,“阿难哪,我已经八十岁了,年老体迈如同一辆破损的车。”这种对于时光、衰败、生命以及逝去的感叹,才是笔者心中的佛的形象,他也只不过是一个觉悟者,而不是一个超脱一切的神。

但是,佛与常人又有着很大的不同,他非常平静地面对自己的衰老与命终,“有天,名不想入,其寿八十四千万劫,彼亦有死。是以佛起经于天下,咸示泥洹大道,以断生死之本。”

无论你信不信佛,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这部佛经已经讲透彻了


即便是寿命长达八十四千万劫那么久远,也是有终点的,与朝生暮死的蝼蚁没有区别,佛所有的说法都不过是五个字——“断生死之本”。于是,在《佛般泥洹经》中,佛对于自己的涅槃不过多地解释,而是安详地向弟子们阐述“善恶殃咎,各随其身”的真谛。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自作自受,自业自报”,佛明了世间的真谛,但他明白这些东西多说也无益。

于是,他便用最简单的话语讲述最根本的道理——“业力不空,全凭自身”,四谛十二因缘所讲述的真谛,终究是要归结到自己身上来。这就是佛教的生死观了,哪有那么多的复杂概念和义理,哪有那么多奇奇怪怪的神,佛住世期间所说的一切法,不过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