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资料
我的订单
  购物车 (0)  
亲,您的购物车空空的哟~
去购物车结算
   
查看手机网站
.
 

简析中国画与书法的相通之处

文章附图

◎蒋 雅/文


【摘要】中国画简称“国画”,它与书法同为中国传统艺术。这两种艺术的起源都是从文字和绘画的实用性为发展目的的艺术形式,在创作工具和用笔技法上是相通的。国画与书法所蕴含的哲学思想相同,都遵循着“以形写神,以形写意”的美学意境。“以书入画”是将书写手法运用于绘画中,可以提升绘画的表现力。“以画入书”是将国画思想带入书法中,使书法更显精神之美。国画和书法都是将真挚情感和美学文化借助于笔墨之中展现出艺术的魅力。本文主要以中国画和书法的相通之处进行阐述。

【关键词】书画同源;笔墨技法;审美;意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画与书法占有不可超越的地位,两者来源于中国文化中对自然之美和艺术的追求,是中国古代在文学、美学、思想上的艺术展现,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书画同源,画中有书,书中有画,是书法和中国画发展历程中重要的理念和思想。

在历史上,擅长书画两门技艺的名家很多,他们能够将书法和绘画在意境、表现手法上相互渗透、贯通、融合,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世界各国文艺形式纷繁复杂,书法是中国独有的艺术文化,以书入画是中国画发展史上才有的现象,在对中国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学习中,书法与其的关系或相同之处是一个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重点。理清两者之间的相通之处,是将其融会贯通的基础。

简析中国画与书法的相通之处


一、书画同源,以书入画

书画同源的观点在中国书法史和中国绘画史上一直被探讨,回到文化起源上,此观点是文字与图画渊源关系的总结。回溯历代美术史,中国画与书法相伴而生,都有着悠久漫长的发展历程。

文字创作之处是作为记录语言,讲究实用性,但随着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汉字的发展也随之在推进,文字逐渐演化完善,书写工具不断改进,渐渐文字不再仅仅作为一项具有记录、传递信息功能的符号,而逐渐形成一门艺术,即书法。

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中认为,从春秋末期后,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将文字作为艺术品,在行为和思想上对文字进行艺术化处理,是文字向书法发展的开端。绘画最开始的出现于岩壁、陶器上,同样以描物存形记载为主要目的。由此看出,发源于同一文化地域的两种艺术形式,其最初的存在形式和目的是基本一致的。

中国画和书法作品创作的主要工具为笔墨纸砚。无论是中国画还是书法,点、线、面的表现形式,需要通过纸笔等工具来实现,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也是两者的同源之处。书和画在历代发展中有过融合,但从艺术形式的角度看,两者是分开发展的,到了现代随着外来艺术文化的融合和文化的开放,两者都出现了不同种类的艺术展现形式,但在技法上,二者始终有共同之处,那就是对线条的使用,因为使用相同工具这一共同点始终没有改变。

线条是中国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构成点画的支柱和形式,其是书法和中国画技艺的灵魂支撑,而线条是由毛笔勾勒所成。宣纸是书法与国画的载体。只有在宣纸上书写、绘画才能达到理想的艺术表现。不需要借助繁杂的色彩,简单的水墨是中国画的精髓,如血液之于人。因此,中国画和书法有着相同的创作工具。

用笔和用墨是中国画一直所推崇的,如清代恽南田所言,“有笔有墨谓之画”。笔和墨在中国画和书法中相互依存的,谈用笔必要提用墨,论用墨必先讲用笔。现代画家潘天寿曾讲:“笔为画之骨,墨为画之肉,有笔无墨非也,有墨无笔亦非也”,有了墨,笔才能在纸上表达;有了笔,墨才能在纸上显现,生出变化。

中国画强调线的表现,线在画中构造的变化,主要通过笔画的变化,以线作为构造的骨架,用线来塑形。通过熟练用笔、运笔,产生虚实相印,浓淡变化,产生笔力、笔趣,营造出不同的意境。

笔法指的是在书法、绘画中执笔的方法和运用,笔法的态势变化和用笔转向力度变化,通过线条变化达到意境表达效果。所以对书写手法的运用,可提升绘画的表现力。

在用笔技巧方面,中国画和书法的用笔方法都是依靠手腕和手臂来调整用笔的力度、速度及方向,笔法有中锋、侧锋、顺锋、逆锋、藏锋、露锋的各种变化,作者在笔法上有变化,才能让笔下的线条有疏有密、虚实相间,产生出整体的层次感和意境美。

现代美学家宗白华指出:“引书法入画,乃成中国画的**特点,中国画以书法为骨干,以诗境为灵魂,诗、书、画同属于一境层。”这些观点都印证了中国画和书法在用笔上有相通之处。

简析中国画与书法的相通之处


二、中国画与书法的审美同趣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国画与书法艺术发展源远流长。在不同的时代,融入了不同文化,对于艺术的审美和风格也在不断变化而且形成了每个时代的特点。例如书法受不同时代的审美影响产生了不同方向的发展变化,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艺术文化从形成走向发展、成熟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老子哲学成为主流思想。“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诠释着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其中讲到“道法自然”,道由自然而生,其本就存在,在世间万物之中皆有体现,需要人们从自然世界中领悟了“道”后,才被人知。中国书画的创作灵感都源于自然,是艺术家们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对自然之道的领悟。南朝宋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讲山水画的创作是探寻自然之道,在山水自然之间悟万物变化之美、永恒之美。中国山水画,其目的不在于“画”,而在于“象”,即体味画中展现的自然“道”。

东晋书法含蓄优雅,文人书风由此开始,同时产生了以“畅神、寄兴”为核心思想的文人画,这种思想理念贯穿于其后中国画和书法的发展历程,直至今日。“畅神”一说,其本质是讲以人为本,无论是在创作还是观赏,其主体是人。中国画和书法艺术受此观念的影响,从实用为目的转变为艺术欣赏性,改变了以前“君子此德”的美学思想,引领了一个新的美学思潮的兴起。

原本“畅神”提出的是针对中国画中的山水画,其后逐渐发展引申至中国画中的人物画、花鸟画,以及书法、曲艺、诗歌等艺术领域。这种美学思想在当今乃至今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中依然会占据主导地位。

真、善、美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宗旨和精髓所在,中国画和书法在审美同样如此。

真,主要在于意境之真,让观者感同身受,并非像西画素描中重于形似。画者在创作过程中,是来自自己内心深处的创作欲望和想法,情真是书法作品最有感染力和意境展现的基础。

善,讲的是书画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和主题思想,就书法而言,除了书写的文字意思,还强调文意和书意在精神意境上的协同展现。所以书品见人品、画品知人品的观念是人们一直认可和秉承的。

美,更多体现在书画作品所展现的艺术意境和给人的欣赏感受。中国画和书法在对美的追求上,基本同趣,其重点和忌讳之处也基本一致。中国画和书法都以写意、自然、真情为主旨,在审美理论方面,在美学上进行分析,但最终又回归到以无法而法为高,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为美,以刻意造作为病,这些都是艺术发展成熟后所形成的审美思想。

中国文人画的产生和快速发展,是中国画与书法同源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具有共通哲学、美学基础的证明。书法用笔在中国画中的应用,直接影响了中国画以线条造型的思想精髓,从而让中国画具备哲理化、意境化和诗性化等独有特质。在画和书法创作中可相互借鉴,相辅相成,在美学思想上将其相融互通。

在艺术审美方面,中国画讲究从作品中能够看到画者的学识、涵养及绘画时的心境情绪,在书法审美中同样如此。书法崇尚“书当造乎自然”,中国画与书法在创作时的创作欲望的出发点是一致的,同时也表达了画者或书者艺术感受的心理是相同的。

中国画和书法在从创作中要让观者看到作者寄予的情感和作品所展现的作者的画外水平。中国画和书法所表达的不光是纸面上的形,而是通过形来传神,表现自然之美,反映画者的思想境界。中国画在审美上要求笔笔见精神,书法审美同样要求作品“精神照人”。画者或书者精神境界的深浅会反映在其作品的水平高低上。人品如画品,人品如书品,是中传统历来重视的,其本质就是强调作者的品性品德,正如常言所说的“人品不高,落墨无法”。中国文人画最直接的特点就是将中国画与书法相结合,不是表面上的形似,而是两者表达意境及笔法使用的相互融合。

简析中国画与书法的相通之处


三、中国画与书法的美学意境一致

何为意境,在中国传统文艺文化理论中,将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是美的景物与真的感情交织而成。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情随境起,境由心生,落于纸上。在中国画和书法表现美学意境和思想境界,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看法。有人抑画扬书,认为在以纸面简约而内涵丰富方面,中国画逊于书法,书法在思维上相对更能为作者提供创作空间,观者欣赏时能更多地发挥想象力,中国画作品在纸面上表达的内容是实实在在的景或物,虽在表现形式上对其做了升华,但在意境上相对限制,变化上已无潜力。

同时也有艺术家认为过去的文人把中国画地位放于书法之下是不对的,在笔墨技巧上,书法用笔比绘画复杂,但在精神境界上,中国画源于自然,是画者将所观之景物,内化于心,在纸面上生出的也是自然之美,观之如身临其境,其美学意境是高于书法的。

然而中国画与书法虽以两种艺术存在,但其产生的文化底蕴相同,它们所展现的美学意境也是相同的。清代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讲道:“字画本自同工,字贵写,画亦贵写。以书法透入于画,而画无不妙;以画法容入于书,而书无不神。”就是说中国画与书法不仅笔法技巧一样,同时在意境上两者也是相通的,能够相互融合,在意境上相互渗透,可提升作品的美学品质和意蕴。

唐代张藻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讲的都是中国画意境的生成之源,意境之美就是造化和心源的结合。情景交融是中国画的意境,同时意境之中融入画者的感悟、思想和情感。画中之境不仅是画者所看到的景物之美和当时的感受,也是画者的内心世界。书法作品是线条、笔画、结构的纷繁变化,通过巧妙融合,显出不同神采风格,或淡雅飘逸,或刚健有力,或端庄雍容,讲究内在美,完全是书者情怀、气度、思维的显现,书者文化素养和气质呈现于纸上,同时书法创作有即时性,所以其也是书者当时心绪、情绪的表露。

无论是中国画还是书法,观者在欣赏是看到的不仅是作者的笔墨技法,也是作者思想和感情的表达,是与作者精神上的交流,“观之入神”。所以,中国画与书法所表现在纸面上的表象虽不同,但其内在意境都是作者文化底蕴和涵养的展现。

以画入书,书能通神,古人很早就认识到绘画与书法在意境上的相通,将国画思想带入书法中,书法更显精神之美。将中国画中浓淡变化的墨韵吸收于书法创作中,通过对墨韵的控制来强化作品的表达意境和表现意向。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诗、书、画等方面都很有成就,作画如写兰,写兰如作字,以画法的气韵为书写笔风意境。清金冬心由绘画之意境领悟书法,以书法之精神欣赏画作,能得书画双妙。中国画中对墨色深浅、浓淡的运用,在书法创作中能够给书者带来灵感和启发,在用墨上给予更多的创作自由。书法在用笔上变化多端,其精神之美可吸收于绘画创作中,其笔墨上的变化可给绘画带来更多灵动之美。倡导“以书入画”,不以纸面物象的形美为上,而以其所表内在意象之美为高,强调笔墨韵味,画外表意,重“意”不重“画”,通过借鉴书法技巧和书法写意的精神气将精神之美渗透入画面所表意境之中。

简析中国画与书法的相通之处


四、结语

中国画和书法虽在视觉艺术上存在不同,但有着相同的哲学底蕴。“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的独到之处,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长久发展,是中华艺术的瑰宝,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思想、品性等都影响深邃。在漫漫历史嬗变中,中国画和书法有着相同的创作工具和相通的笔墨技巧,始终都遵循着“以形写神,以形写意”的美学意境。中国画不是对物进行客观的精细化描摹,其纸面上所绘的物象,是经过画者将所观之物融于内心,将自己的情感和审美化于其中,通过“古画画意不画形”的写意手法,用抽象简练的线条和多层次的用墨,将所画事物的本质体现在意境之美中,让观者入身临其境。正如齐白石所说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书法中文字线条、走笔运墨的无穷变化,观其为形式美,书者赋予其中的笔意性情,生出书法意境之美。中国画和书法作品都是将真挚情感和美学文化借助笔墨展现的艺术形式。如苏东坡说,“书画本一律”。中国画和书法在艺术起源、用笔技法上相通,在艺术审美和艺术境界表达上也是一致的,两者在发展中应相互融合,更完美地展现中国书画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徐建融.元明清绘画研究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47-61.

[2]潘运告.中国历代画选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12-35.

[3]潘天寿.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6-8.

[4]胡志颖.“书画同源”辨析[J].书法研究,2002,(2):56.

(转自《今古文创》 2021年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