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资料
我的订单
  购物车 (0)  
亲,您的购物车空空的哟~
去购物车结算
   
查看手机网站
.
 

老子:道是说不出来的,得道之人,其实什么都没得

 
文章附图

老子的《道德经》,洋洋洒洒五千文,古往今来,无数学者读之,揣摩之,解释之,各说纷纭。

道本身,是没有对错的,对错是二元化。所以,我们读《道德经》,要抛弃对和错的逻辑思维,用道的思维去读,才能读出其中意。

老子:道是说不出来的,得道之人,其实什么都没得


这篇文章,和大家读一读老子《道德经》的**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道是说不出来的,得道之人,其实什么都没得


我提出以下5个要点,和大家分享:

道是说不出来的,要用道心去感悟。

如果带着自己的个人之见,去读《道德经》,是不合拍的。所以,很多人读不懂《道德经》,或者以为自己读懂了,其实不然。

读《道德经》,用人心,读不出道;用道心,才能读出其中意。

人心得正,为道心;道心有私,为人心。

如何为人心得正?人有喜好,有偏好,就是有偏,为不正。当一个人的心能定静下来,静到没有个人批判,没有对错的二元化,那么就基本为正。用这种心境去读《道德经》,意境就出来了。道是说不出来的,要用道心去感悟。

老子:道是说不出来的,得道之人,其实什么都没得


不可执着于字句,要体会其中意境。

有的人说,“道可道,非常道”。句中的“常”,原本作“恒”。汉代为避汉文帝刘恒讳,而改为“常”,于义有损。

读《道德经》,千万不可执着于表面之意。无论是“恒”,还是“常”,老子都说了,道这种东西,是说不来的,是不可名的,老子是想表达一种“如如不动”的恒常的存在。

《清静经》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来,道是不可说,不可名的,因为要教化民众,所以还是强名曰道。

老子:道是说不出来的,得道之人,其实什么都没得


命名,名称,都是人叫出来的。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说,把那个“恒常”的,不可说的,称之为“道”。虽然有“道”这个名字,但和那个不可说的“恒常”存在不等同,所以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天地刚开始之时,一切都是不可命名的,只是一种存在。这种存在,是非物质形态,无名。随着宇宙的衍化,开始产生万物,从而有名,这个从非物质形态,到物质的过程,就是衍生万物,有名万物之母。这个衍化过程,《庄子》说:“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

老子:道是说不出来的,得道之人,其实什么都没得


不要望文生义,才能读出真正的本义。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很多人以为,“欲”就是我们人的欲望,欲念。非也。

对这个“欲”字,《说文解字》是这么解释的: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欲而当于理,则为天理。欲而不当于理,则为人欲。

这个性,不是两性关系的性。而是孔子说的“人之初,性本善”的性。

要读懂《道德经》,也要读道家相关的典籍。

重阳子,也就是王重阳,全真道的开创者,在《重阳立教十五论》中说:“性者神也,命者气也。性若见命,如禽得风,飘飘轻举,省力易成。”

每个人,都有精、气、神。性者神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可见,“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想表达的意境是,当人的精气神合一,无妄念时,可以体会到微妙精深之意。反之,则观其徼。

王弼的解释:“徼,归终也。”一件事物最终的结果,最后所能达到的边界,就是“徼”。

“妙”和“徼”,是一个天平的两端。

老子:道是说不出来的,得道之人,其实什么都没得


得道之人,其实什么都没得。

我们以为,得道的人,都是高人。事实上,真正得道的人,就是回归平凡,自然。

《清静经》说:“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虽名得道,实无所得。得道之人,其实什么都没得。当然,得道之人内心是洞察宇宙的,是一个看起来像平凡人的高手。

那么,普通大众,为什么不得真道?因为有妄心。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

我之前读古人的书,师父指导徒弟,经常说这句话:“莫妄想!”原来是这个意思。

老子《道德经》**章,就分享到这里。其它章节,请听下回分解。